|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崇阳县历史

崇阳县历史

关键词: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崇阳县系低丘陵区。位于湖北省南隅,咸宁市西南部,幕阜山中段北麓。东界通山,南邻江西修水,西连通城及湖南临湘,北接咸安、赤壁。武长公路贯通县境。面积为1968平方公里,土地富饶美丽,历史悠久深远。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

    崇阳建县较早,始名已越千年。据《湖北通史》等有关史料记载,崇阳故地为西汉初叶设置之下隽县。历东汉、三国、两晋,直至南北朝,虽隶属关系屡经改变,而下隽旧称仍存。南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析下隽地为乐化(通城)县,崇阳仍为下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置唐年县,仍并乐化地。五代时,吴改唐年为宗阳。南唐仍称唐年。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始用今名。由于境内“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读史方舆纪要》)。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升县西通城镇为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崇通复并,十五年(公元1145年)复析。元、明、清三代至民国均无变化。1929年至1935年,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双港、金塘等地建立过“湘鄂边”、“寿昌”两个县苏维埃政权。建国后,崇阳属大冶行署,1952年,改属孝感行署。1958年,崇通合并为崇阳县。1959年,孝感行署撤销,崇阳改属武汉市。1961年,崇通复析,恢复孝感行署,崇阳仍隶属之。1965年起,崇阳划归咸宁地区行署。

    崇阳虽以农业为主,但一向以输出竹木及茶叶而著称省内外。桂花林场是全县最大的国营林场,经营面积12万亩,有林面积10.3万亩,立木蓄积22万立方米,楠竹蓄积130万根。整个林区绿岭绵亘,碧波万顷,有“鄂南人工林海”之称。现已修公路,建宾馆,成为夏日避暑胜地。先后接待过联合国农林考察组等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和大批国内旅游者。1984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亲自来桂花林场视察。他极目林海高兴地说道:“全国有一万个这样的林场就好了。”这是对崇阳全县人民的最大鞭策和鼓舞!金沙护林防火曾先后荣获有周总理署名的国务院嘉奖令和林业部颁发的奖状。茶叶为崇阳种植最早的传统土产。《梦溪笔谈》曾有北宋张乖崖在崇时毁茶的记载。清末和民国初期,由崇阳提供老青茶原料的蒲圻赵李桥茶厂制成的砖茶,外销蒙古、苏联,内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崇阳文物胜迹众多。文物有:1957年,雨山南边村发现“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德天安招示”一张。1958年,灌溪发现唐朝“李世民舅父之墓”墓碑一块。1976年,沙坪大桥二号墩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剑一把。1977年,白霓新堰出土商代铜鼓一件,经专家鉴定,“是国内保存的唯一的一件商至西周早期的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文物》1978年第4期),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古迹有:西汉下隽故治暇心畈;三国时;吴王孙权驻军吴城;西晋造反称王的邱沈(刘尼)之子墓——红花坛;唐末农民义军所筑之黄巢城(俗名其地为城下);五代吴宗阳县治枧头坑;。这些地方历尽沧桑,但仍有一定价值。胜景有:元代邑名士严士贞在《桃溪百泳》中品定的“崇阳八景”,即“桃源春霁”、“赢潭秋月”、“云峰朝阳”、“壶头雪浪”、“文昌晓钟”、“中洲返照”、“金城墨沼”、“葛洪丹井”,这八景曾载入历届县志,流传六百余年。境内游览胜地有金沙避暑山庄、桂花林海、青山平湖、青山洞和大泉洞等处。大泉洞原名鲁溪岩洞,位于青山水库库区,幽邃寥廓。洞中有洞,大小近百个。开发的六百余米内有钟乳石形成的大型景物三十八处,小型景物近百处。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日增,览后无不叹为观止。

    崇阳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不少。李政茂,高堤人。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状元。著有《方斋文集》,并刊有《庆云》、《嘉禾》二表行世。杨昺 ,桂口人。明永乐壬辰(1412年)进士。累官至广东按察使、广西道御史,政绩卓著,刚直不阿,为朝野所器重。汪文盛,新塘岭人。明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嘉靖 十五年(1536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南。在平定安南之乱中,“发谋制胜,厥功为多”(《湖北通志·人物志》)。文盛与其子宗伊、侄宗元(嘉靖乙丑进士)、宗凯(嘉靖乙未进士),连擢高科,迭登显官,时称:“汪门四进士”。宗伊,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累官至南吏部尚书。明穆宗曾称其“位跻八座,望著三朝”。著有《南京吏部志》、《应天府志》、《风纪汇编》、《臆说注疏》、《尚书教议》、《崇阳县志》(嘉靖乙丑年)等书。刘景韶,白霓桥人。嘉靖甲辰(1544年)进士,为当代抗倭名将。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奉特旨提督淮阳军务并巡抚风阳,在平定沿海倭乱的多次战役中,屡建奇勋。著有《燕台集》、《秋蛩集》等书。蒙正发,华陂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诸生起兵抗清。军旅中于湖南中乡试。先后保南明唐王、永明王于湘桂。累官户部给事中兼兵部都给事。永明王败,正发自投桂林江中,被仆人救起,后隐衡阳,闭户屏迹以终。著有《湘从事录》、《漆园放言》等书,王夫之为之作序。米应生,大白人。是汉调名伶,京剧创始人之一,为京师“春台班”台柱二十余年,名噪国内外,后人尊称为“米戏官”。其事迹载于《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钟人杰(1803--1842),白霓桥人。道光二十一年腊月(1842年1月),领导全县农民抗漕赋,被推为“钟勤王大元帅”。同年四月兵败被俘,就义于北京。冯大树,桂口人。原系日知会会员,光绪己巳(1885年)留日时,加入同盟会。翌年归国,为清廷所通缉,乃赴新疆伊犁,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武昌首义,旅伊革命党人组织起义,由冯率队进攻清副都统署。伊犁光复,冯就任新伊犁都统府参议院长,新疆驻京代表等职。王世杰(1891——1981),回头岭人。曾获英伦敦大学政治学博士、法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历任武汉大学校长、南京政府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解放前夕去台湾,继任总统府秘书长等职。有《比较宪法》、《故宫名画三百种》、《艺宛遗珍》等著作。

    崇阳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抗清起义: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下崇阳,邑岁贡汪柱暨诸生蒙上种、赵继拤、王士芳、孙树惠等,以反对异族统治相号召,起义抗清。兵败被擒,皆英勇不屈。就义前汪柱所赋绝命诗有“鸟鸢蝼蚁同伤尽,为语儿孙莫浪悲”之句。

      钟九闹漕:清道光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842年),钟人杰、汪敦族、陈宝铭、蔡德章等率领全县农民举行抗漕赋大暴动,一举占崇阳,下通城,分兵进击通山、蒲圻等县。清帝旻宁惊恐万状,急调九省大军全力镇压,义军虽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但钟九闹漕的故事,至今犹妇孺皆知。

    太平军大战棠棣岭:1855年秋,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丞相钟廷宣率大军十余万,与清军罗泽南、李宿宾二部大战于棠棣岭,杀死清军参将彭三元及保举知县李杏春。

    护国斗争:1917年,湖北陆军军官学校学生金华衮、周孟阳等为首组织农民护国军,反对北洋军阀,被孙中山编为鄂军第一路军,由金华衮任司令。

    崇阳农民自卫军:1927年“四·一二”后,为了反对蒋介石的血腥镇压,中共崇阳特支组建了全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崇阳农民自卫军,由叶重开、雷子权领导。“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派罗荣桓来崇阳领导农民自卫军,消灭了崇阳反动民团,并收缴了通城反动民团的武装。随后在江西修水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罗荣桓任党代表。接着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与秋收起义大军汇合,上了井冈山。

    陈寿昌与“寿昌县”:1934年11月,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在高枧老虎洞遇敌三十三师两个团,指挥战斗时,不幸牺牲。同年12月,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在金塘建立“寿昌县苏维埃”,以资纪念。

    高枧、大源桥之战:1934年冬至1935年春,红十六师在徐彦刚师长、傅秋涛政委的率领下,三战高枧和大源桥,瓦解敌一○五师一个加强连。全歼蒋介石嫡系第五○师三○○团和东北军一○五师一个加强营,缴获枪械弹药甚多,是当时震慑敌胆的一次重大胜利。

    抗日救亡,前仆后继:1938年,鄂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崇阳县委书记王佛炳,组建了抗日地方武装——崇阳县大队。王在洪上被顽军八支队包围牺牲。接着由新四军五团政治部主任刘光前兼任崇阳县委书记,并组织了三个武工队,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其后,刘在金沙一带开展工作时,不幸为叛徒所害。1945年2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王首道,同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旅长张体学率所属部三千余人,奇袭驻在大源的国民党鄂一区专署和驻在高枧的国民党崇阳县政府,活捉其专员龚勋南和县长李揆廷。同年3月在崇阳通城毗连的塘湖、鸡鸣岭,击溃敌游击六、七支队。击毙七支队队长邓美成、六支队八中队队长田柏宇,俘敌五百余人。

    闪耀着光辉的崇阳历史,是全县人民的骄傲!载入史册的崇阳历史,将永远鼓舞全县人民奋勇前进!

(摘自《崇阳县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