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崇阳花鼓戏

崇阳花鼓戏

关键词:戏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崇阳县档案局
  • 电 话:
  • 网 址:http://cyxw.cn//Wh/DT/72302.html
  • 感谢 cycco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98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流行崇阳的花鼓戏,俗称“打锣腔”。从声腔剧目比照,与天沔花鼓(即现在荆门花鼓)同流共源。据传为沔阳艺人逃水荒到崇阳而传。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道:“最坏俗者,莫如花鼓淫腔,屡经官禁,不能尽革”。其流行当在道光、咸丰年间,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崇阳高枧一带,历代知名艺人和班社最多,如黄先胜(生于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同治以后,崇阳、通城两县演花鼓戏者多由高枧艺人所教。

    清末,沔阳有的艺人也常来崇阳搭班,最知名的有王耍儿(唱旦角,在崇阳白霓桥唱过《十八址》等)。他来后教戏传艺,对崇阳、通城花鼓声腔的改进起了很大的作用。

    音乐分类:包括主腔音乐、调子、伴奏击乐三大部分。

    主腔音乐:当家腔有圻水腔、四平腔。其他腔有哭皮腔、阴调(又叫返魂腔)、倒板浆、纺纱腔、骷髅子腔(又叫多娄子腔)、条子(即散板)等,没有天门花鼓中之“高腔”。

    调子包括专用小调和民歌体小调两种。

    伴奏击乐也有两种:一为伴奏唱腔作过门用的、腔不同、击乐奏法不同,有圻水锣、哭皮锣之分。用来烘托动作的锣鼓点子有:大豹子头、小豹子头、东摆棰、西摆棰、快五棰、摆五棰、扑灯蛾、锁棰、长棰、甲溜子、单滴子、泡锣、急急风等数十种。

    主要声腔于下:

    [圻水腔]结构,起腔(或倒板)——慢板——急板——梢腔。

    徵调式,不分腔,句尾帮腔,有悲、喜腔之不同变化。

    [四平腔]只有起腔(或倒板)和正板。正板有较固定的四句式结构形式,由两个单句(两句间有过门)和两个夹句(两句间无过门)组成。不漏板,也可以只一、二腔反复演唱,不唱三、四腔。徵调式,无分腔。但有旦、生、小生三种不同旋律的变化。有帮腔。

    常用音域:生腔5——3;旦腔5——6;小生3——3。

    [哭皮腔]用在悲哀情绪的地方,有起腔(或倒板)和正板。生、旦同腔,上下句全落“5”音,徵调式,如天沔花鼓“打锣腔”曲调落音调式。在情绪变化的地方可以转“浪里沙”唱法。有专用的哭皮锣过门,也可以省略过门两句连唱,帮腔。

    [倒扳桨]基本与旦唱四平的一、二腔相同,只上下两句,奏“四平锣”过门。徵调式。帮腔。

    [阴调](还魂腔):用在《赶子放羊》、《活捉三郎》、《劈棺》、《杨氏还魂》等剧中。有起腔(倒板)和正板。宫调式。生旦同腔。用“哭皮锣”奏过门。

    常演剧目:按剧目使用主要声腔(当家腔)分类,各类剧目双分为大、中、小三种。艺人们称可演一个晚上(半天)的大戏叫“正本戏”(简称“正”)插于正本戏中间可演一个多小时的中型戏叫“介场戏”(简称“介”),收场时找演一出小戏叫“找戏”(简称“打”),有的中小型的喜庆戏要演在前头,又叫“帽子戏”。

    圻水腔剧目:《乾隆王游苏州》(正)、《蔡鸣凤》全本(正)、《张德和》全本(正)、《拷打红梅》(正)、《胡叶昌辞店》(介)、《西楼会》(介)、《云楼会》(介)、《酒醉花魁》(介)、《鱼网会母》(介)、《糍粑案》(介)、《郭华卖胭脂》(介)、《蓝桥汲水》(介)、《大劈棺》(介)、《嫂调叔》(介)、《张二公坐茅庵》(介)、《双跑岭(介)、《山伯访友》(单折:分《双访友》和《单访友》,《单访友》没有四九和仁兄二角)、《瞎子捉奸》(找)。

    四平腔剧目:《大审潘仁美》(正)、《压馆求计》(正)、《正德王遇患》(正)、《赶子放羊》(正)、《失金钗》(正)、《秋胡试妻》(正)、《贾氏扇坟》(正)、《宋江闹院》(正)、《私访茅庵》(正)、《审钢丁》(正)、《审虎难辩》(正)、《杨氏还魂》(正)、《描容失影》(正)、《麦袋藏金》(正)、《铁弓缘》(正)、《二堂审子》(正)、《宝扇记》(正)、《灯笼记》(正)、《湘子化斋》(介)、《观音试目》(介)、《卖花传扇》(介)、《游春》(介)、《送学茶》(介)、《活捉三郎》(介)、《杨戬打刀》(介)、《毛国珍打铁》(介)、《阮三爹打铁》(找戏)、《何叶呆写状》(介)、《落庄封官》(找戏)、《华堂封官》(找戏)、《挖茶兜》(找戏)、《武松打店》(找戏)、《正德王为媒》(找戏)、《小姑贤》(找戏)、《张先生调情》(找戏)、《南山捡子》(找戏)、《送干妹》(找戏)、《打豆腐》(找戏)、《钓哈妈》(找戏)。

    乌金记》(正本、四平、圻水均用)。

    调子剧目(均小戏0:《绣荷包》、《小媳妇回娘家》、《十恨大脚》、《十恨小脚》、《永乐观灯》、《夫妻观灯》、《打懒婆娘》、《药板凳》、《尼姑思凡》、《翻波》、《讨学钱》、《补背褡》、《补碗》、《补缸》、《补鞋》、《卖杂货》、《卖洋线》、《卖棉纱》、《西厢拖柜》、《王婆骂鸡》、《刘七滚灯》、《瞎子闹店》、《幺子卖鞋》、《龚裁缝缝衣》、《五小二过年》、《十八址》、《逃水荒》、《思夫》、《思儿》、《扳笋》、《挖泥鳅》、《扯平头》、《瞧相》、《送老庚》、《抽花钱》、《打王爹》。(据郑观华、何容炳口述)

    语言与行当等:

    语言:道白以地方语音为主,夹带汉韵(汉剧道白音韵)或天沔话。唱时,由于锣腔的口语化特点强,又无弦乐衬托,一般用本地语音来统一,而字头和归韵则近似汉语、易懂。

    行当:分生、旦、丑三大行。过去花鼓班一共只七八个人,戏房(演员)只有一个小生、一须生、一正旦、一耍旦、一丑角,其它一个打杂的做配角帮打乐器,一个打杂、搞联系的带煮饭管箱,一个打夹手的帮腔,老板兼打鼓,学徒打小锣兼捡半边场,管箱的带捡半边场。如果演“半丝半弦”(兼唱汉剧),多则七、八个演员就行了,老生兼老旦。花脸有专职的或丑行兼,丑角还兼摇旦、二路老生,正旦领小王子。一人扮演多角,如《九龙山》中杨再兴前面带要天豹;《草桥关》陈友兰带石喜;《樊城下书》中的伍尚、皇甫讷、申包胥三角由一    个人扮演。

     带盔头的规定:花脸眉上四五指,三生眉上三指,小生旦角二指半、老生二指,丑角一指。

    包公脸谱有三种:青年脸上有日字,中年脸半边太极图,老年脸为完整的太极图。

    五丑脸有半边蝴蝶(一般小丑)、全蝴蝶(正丑,如程咬金)、一颗印(如何叶保)等三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